~『 無極 』~


全神合道章 第三

 

夫人神好清。而心擾之。


「神」是人的「元神本性」,來自「無極」中真陽之靈,心是元氣結成的東西,故古人說:「性而心也,一靈之中炯」。  西王母曰:「聲色不止神不清,思慮不止心不寧,心不寧兮神不靈,神不靈兮道不成。」  大道本無邪魔,邪魔是起於人心為外境污染後所化生之障礙,此障一起,「元神」失去清靜而化為污濁的「識神」了。


 

人心好靜。而慾牽之。


七情六慾,是「識神」著了外境而生之貪念,元氣所結成之心,本來也是好靜,但貪慾之念一經萌生,則內賊作亂,牽動一心,不再平安了。


 

常能遣其慾。而心自靜。


古仙云:「慾從心起,息從心定,心息相依,息調心靜。」~ 此乃道家遣慾的法訣。


 

澄其心。而神自清。


有水方能澄之使清,道家修煉所用之水,即在華池之中,水之前身是氣,華池是比喻方寸之地的玄關一竅,心中之化神入於氣中,先凝聚而後溶化,凝凝溶溶,溶溶凝凝,守之以虛,忘之以無,自然而然心境漸漸朗徹,「元神」清明而超出來根六塵了。


 

自然六慾不生。三毒消滅。


色慾,形貌,威儀姿態,言語音聲,細滑,人想是「六慾」。 陰精、陰氣、陰神是「三毒」。  這九種巨毒,乃是為害道人性命的罪魁禍首,也是一股可以傷害性命的邪淫之火, 修道之人,如能用先天元氣及先天一炁之真水,則可遣慾澄心於真水之中,把此邪毒之火熄滅滌靜,則自性元神必會如出水的紅蓮不再染塵了。


 

所以不能者。


名利、喜怒、聲色、滋味、皆是動心污神之物,如被此物所牽,不能糾正,則性亂情惑,永無出塵之一日。


 

為心未澄。慾未遣也。


心不澄不清,慾不遣不靜,往昔帝堯讓天下與許由,許由聞後,急以清水洗耳,這是懼怕外境污染自性的表現,也是澄心遣慾的緊急作為。 要之能澄心遣慾,才能心性圓明,能心性圓明,才能脫出紅塵萬劫之外,反之~將必蛻骨如山了。


 

能遣之者。


古人云:鐵甲將軍夜度關,朝臣待漏五更寒,日出三竿仍未起,算來名利莫如閒」,這是遣慾後所得到的清靜滋味,人生百年,一過客耳,何必為了身外之物,而失去身內寶貴之精華,以促其速死!


 

內觀其心。心無其心。


此心不介入正、邪、順、逆,便是「無心」,無心之心,才是「真心」。真心之內,是元神所居之地,「元神」安居於此,才能成全本性之德,而合虛無中無形無名的「大道」。


 

外觀其形。形無其形。


肉體之形,乃本性元神之枷鎖,此肉體所以能形成者,觀乎太玄真人之言可知矣,真人曰:「一點圓明等太虛,只因念起結成軀,若能放下迴光照,依舊清虛一物無。」  玄天上帝成道於武當山的捨身崖,即此捨身二字,便是玄門中無上仙訣,不知捨身者,古真譏之為「守屍鬼」!   守此膿血之物,試問與道門中的「大道無形」,佛門中的「無我相」,儒門中的「毋我」~三教祖訓如何相符? 違了祖訓,即背道矣!  此點,凡吾後學,不可不知也。


 

遠觀其物。物無其物。


宇宙中有形之萬物,乃是幻化而生之假物;而遍滿虛空中,大道先天精華之物乃是能生天地萬物之真物,這種「真物」,老子曰:「道之為物,唯恍唯惚」,又曰: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」,修道之士,應當認取先天恍惚中的真物,而放下後天有形的假物,如此讒算*修道修真*

 

 

 

三者既悟。惟見於空。


凡夫俗子,皆執著身、心、及外物三樣東西。 學道之人,又往往執著外面的法界,內裡的「元神」,遠處的應化(神通),以致『凡』不能證『聖』,『聖』不能成『神』!   能了悟肉體是,人心是,外物是,而皆摒棄,使大道賦予之神性,元氣所給之命寶合而為一,步入先天無形無情無名大道之中,即可超凡證聖了。  再進一步把法界、元神、應化,悉皆化去,便是到達「聖而不可知之謂神」的高上境界了。 到此境界,即是真空的境界了。


 

觀空亦空。空無所空。


大道無象,空亦有空象也,應再把此空象也加以忘去,則真空之境更加擴大與真實了。 石杏林真人曰:不知丹訣妙,終日翫真空」。能把此真空之道體,抱一以守,則丹訣無盡之妙,自可體會了。


 

所空既無。無無亦無。


大道無盡:修道到了空~也沒有處所之後,空也沒有了,如果仍然有空,則不能到達「無」的境界,再進一步做到「無之又無」,則無亦不立。 古仙教人「有無俱遣」,此乃遣無之道也。


 

無無既無。湛然常寂。


萬有萬法,皆歸於無,功夫到了無也沒有,則萬法皆空,一團極天蟠地的先天母氣,全其湛然而又圓滿之真體,「寂兮寥兮,獨立而不改」其真常了。


 

寂無所寂。慾豈能生。


寂的功夫,做到了寂亦不存,乃是到了無為、無事、無慾的境界。 古云:聖人何思何慮」是也。


 

慾既不生。即是真靜。


求靜必先遣慾,無慾則無擾,無擾則可晉入、「真靜」,真靜中涵蓋了大宇宙中的一切一切,可以成就本性中大一統的洞天,使它純之又純,以達真之又真。


 

真常應物。


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」,「感而遂通」,依舊「寂然不動」。乃是真應物之狀。


 

真常得性。


性是身心中之主宰,能做到身心寂然不動,則元神本性,可以安居其中,不再飄流而成長光大,先將一身之精華,團結和合而成至寶,晉而攢五行、會八卦、把大宇宙的精華,凝結成真,那便可以參天地之化育而與宇宙一體了 呂祖云:真常能應物,應物自不迷,不迷性自住,性住氣自迴,氣迴丹自結,壺中配坎離」。

 



常應常靜。常清靜矣。


事來則應」~常應則無所不應。 常者道體也,應者靈機也,言道體可以隨機而應萬變也。「事去則忘」,如浮雲過空,雲過則天又清又靜矣。 基此前參,則知不管天之有雲無雲,而天體本靜,不管心之有事無事,皆可常若無心,無心之心,是為道心,是為真心,真心者,乃清靜無染之心也,亦即可應萬境萬變而永恆不變之心也。


 

如此清靜。漸入真道。既入真道。名為得道。


人能清靜無染,即是元神本性恢復正常,清靜之心性,即是大道之真,保此道真,抱元守一,不再失守,便叫做「得道之人」。


 

雖名得道。實無所得。


大道之體,虛靈而無塵物,有人修道,做到頂有圓光,雲生足下,上真仍呵之為幻!一定要做到如老聖所說:視之不見」、「聽而不聞」、「博之不得」,讒是本性之虛靈在抱,成為真正得道之人。 然而到此境界,仍應損之又損,歸於『無極』,方屬妥善。

 


 

為化眾生。名為得道。


眾生者,萬物萬事萬念也,化者度也,化度眾生者,將此萬物返於無物; 萬事返於無事; 萬念歸於無念。 也一定要做到「萬物玄同,無是無非」,讒算度盡眾生而道功圓成。 自性的一真境界之中,再無半點邪妄,方為得道之士。


 

能悟之者。可傳「聖道」


上述:形、情、名三者,乃屬道人修道之「性功」,性功之外,仍有命功在焉。所謂「命功」者,古人曰:命而身也,一氣之周流」,蓋充滿天高地厚之間,有一團廣大無際的元始祖氣,現今所謂之最高「能源」,它永恆的周流不息,化生三界,廣佈周天 道人如想具有握此氣機之能為,必先了悟本性,進而建全本性,方能使不可名狀而具有無比威力。 易經:群龍無首」,張紫陽真人曰:無限神龍盡失驚),可以貫金透石的祖氣,隨心御之,而無所不通不達,才算是/才有資格~「流傳聖道」。

 


 

總釋:


此章要點:在「遣慾」、「澄心」,將功夫做到「無心」、「無形」、「無物」的境境之後,還要把「」、「」及湛然之「」,也當做有名之物,遣而忘之。 以達於「真常」、「清靜」而做到「得道」的成果。 所謂「* 得道 *」:所得並非有形有像之道,乃是得證虛靈本性圓滿無缺之道,得了此道之後,可以應物應事,玄同萬物,妙合先天的母氣,而涵蓋運化於萬有的內外---綿綿無盡了。

 


 


 

* *無極道人~金龍王* * 網路濟世專欄(*無極真元聖道*)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虛空無極-金龍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0) 人氣()